这两种说法并不完全相同。
其实,老子并不完全否定知识的作用,他所否定的,是人为的欲望即贪欲及与之相联系的所谓知识。这就是《中庸》所说能尽其性,则能尽人之性。
这就需要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,培养人的生命情感和情操,提高精神境界,过一种有情趣、有意味的艺术化生活,而不是欲望促动下的单面向的机械化生活。原始反终,自然界是一切生命的最后根源,故称之为大父母。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,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。有人说,庄子的这种理想,是要回到人类的原始状态,回到野蛮时代,是一种倒退,是反对人类文明和进步。但是,如果进一步追问:道何以是如此状态呢?回答似乎是,只能如此,因为没有比道更高的存在了。
热爱自然,不仅是一种快乐,而且意味着一种义务和责任,同时还有敬畏之情。道家的另一位大师庄子,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为其学说的根本诉求,而对世俗社会展开了严厉的批判。这是从书院学规继承下来的。
但是,中国的书院在人文教育方面,取得了重大成绩并做出了贡献。[2] 班固: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,第2512页。朱子斩钉截铁地说,我平生所学,只有正心诚意四字,岂能放弃。他不仅坚持一位学者的尊严和独立人格,而且在书院讲授和著作中坚持自己的主张。
程颐在为皇帝讲课时,坚持要坐讲,而不是站着讲,就是为了坚持师道尊严。随着理学向韩国、日本等东亚国家的传播,书院制度也同时传到这些国家,成为儒学教育的重要阵地。
书院的首要功能是教育。从二程洛学到朱子闽学,经历了四代传授过程,其间都有书院相随。说到底,是一种德性教育,即不是以获取具体知识为目的,而是以提高德性、实现理想人格为目的,以修身养性的实践教育为根本途径,其方法则自由灵活而又多样,如读书、问答、讲论、辩论等等都是主要方法,最后则归结为实践。大部分人则在各地从事文化教育事业,培养人才,发展教育,为文化教育做出了贡献。
后来,韩国出现了儒教,就是以乡村书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。而朱子所到之处,则以建书院为首要任务。书院的功能是多方面的。著名的白鹿洞书院(1179年)和岳麓书院(1194年)则是由朱子重修而成。
总之,宋明以后,是书院最兴盛的时期,也是中国的教育文化最发达的时期。书院制度还随着理学向东亚国家的传播而播迁到韩国和日本。
现代大学也有校训校规,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说明办学宗旨。仅朱子讲学的书院,就有五十多所,遍布福建、浙江、江西、安徽、湖南等地。
此外,他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,到处游说,所到之处,都有学生跟随,随时都进行教学。明朝以后,朱子理学及其著作正式传到韩国,被称为韩国大儒的李退溪,便在陶山书院教授朱子学,并写出了许多有特色的著作。[8]《王阳明全集·大学问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,卷二十六,第967页。从孔子、孟子开始,就有这一传统,宋明理学家继承了这一传统。特别是宋代以后,书院已不是国家教育事业的辅助性机构,而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主流。朱熹还在其创建的寒泉精舍(1169年),接待浙江学者吕祖谦,为了使学者学习北宋理学家的思想,共同编成《近思录》。
明代以后,书院继续发展,王阳明和朱子一样,非常重视书院的创建和建设,所到之处,都有书院相伴。墨家是一个纪律性很强的团体,有他们的组织,但是,也还不能称之为书院。
儒家学说包括理学,没有概念化、形式化的知识系统,而是一些实质系统,与这种方式有关。到了南宋,朱子在福建建立了儒学体系,称为闽学。
但是,还不能称之为书院。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书院 。
太学是官学,相当于国立大学,不同于私学。儒家有道统与治统之说,认为道统是治统的指导思想,书院则是维护道统的重要阵地。书院的首要功能是教育(以儒学经典为文本的人文教育),其次,书院也是发展学术思想、开展学术交流、进行学术创造的重要园地,以及维系社会舆论的场所。经过汉初推行的黄老之术和休养生息之后,汉武帝终于接受了儒学大师董仲舒的诸不在六艺之科,孔子之术者,皆绝其道,勿使并进的建议[1],实行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的方针,儒学开始变成了官方意识形态,为汉王朝的大统一服务。
学规中特别提出立志,是立志成为圣人贤人,抗节则是培养独立人格,通世务是学以致用。为了方便,有疑难问题时,便夜间彼此悬灯为记,次日相聚,相互解难释疑。
古代书院是开放的,四方学者都可以到书院讲学,如朱子、王阳明等人,每到一地,都要到书院讲学,很多书院都留下他们的足迹。有人以语录非本人亲著而否定其学术思想价值,这是不对的。
此后,许多书院仿照此学规以为学规,就不是偶然的了。此外,很多思想家正是在书院完成了他们的专门著作。
明代书院进一步普及,讲学之风更盛,王阳明后学王艮父子,把学校办到乡下,随处都讲他的良知现成说,一时之间,王学在江南农村得到广泛传播。这是韩国最早的书院之一。他们的思想,也由此而扩大其影响。参加的有朱子、吕祖谦、陆九龄、陆九渊及其弟子。
[6] 结果是,既无可教之人,又无能教之者。书院也是学者们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。
【提要】通过追溯中国书院文化的起源与流变,揭示书院在中国的文化教育和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。著名的武夷精舍(建于1183年,明代改名武夷书院,清康熙题字学达性天)、沧州精舍(建于1192年,初名竹林精舍,后改名考亭书院,清康熙题大儒世泽匾额),就是朱子亲自所建。
孔子开创了私人办学之风。北宋初,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,涌现出一批儒家学者、思想家,他们以儒家经典教授于各地,随之便出现了很多书院。